我國天然氣開采歷史
我國天然氣開采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當時擔任蜀郡太守的水利專家李冰就曾在今天的四川邛崍一帶鑿井汲鹵,并利用開采鹽井過程中取得的天然氣煮鹵熬鹽。到了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四川的鹽井已遍及臨邛、成都、南充等地十多個縣,利用天然氣做飯熬鹽隨著也普及到上述地區。從公元13世紀開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能夠對四川自貢、富順和榮縣一帶的淺層天然氣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為了克服天然氣運輸的困難,并且嚴防泄漏而造成的危害,在缺少金屬材料的情況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揮了聰明才智,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唾手可得的竹子和木材,創造性地制造出一種叫做“筧”的運輸管線?!肮a”能翻山越嶺,還能穿河過湖,把天然氣和鹽水輸送到一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到明朝中期,自流井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地面的輸送管線已能形成比較完善的集輸系統。這不僅在當時是一項令人驚嘆的工程,今天看來,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從歷史回到今天的現實,我們不能不說我國的天然氣還是弱小的,在能源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弟弟。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雖然在不斷加速發展,但無論是在絕對產量、速度增長,還是在能源構成中的比例,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與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為此,有人說中國是一個石油大國,但是一個天然氣小國。不過我們應該在這句話后邊加上一行注腳:這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現象。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成為一個發達的天然氣大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只有3個小氣田,年產量僅為1000萬立方米。開采方法落后簡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不具備工業規模,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天然氣工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我國天然氣獲得了相應的發展。到2003年底,已發現天然氣田380個,已探明天然氣儲量38735億立方米。2004年我國的天然氣產量已達到408億立方米。
隨著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產量和消費量不斷增長,它們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將會發生變化。2003年我國天然氣的產量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占2.8%,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2.7%。預計劃2020年產量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占比重上升至6.1%,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上升至8.7%。這將導致我國的能源結構逐步得到改善。